1/5 广西:非遗传承助脱贫
2/5 6月14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古都村,苗族绣娘唐雪飞在自家屋内的织布机上制作苗族织锦。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3/5 6月14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古都村,苗族绣娘贾会连在自家屋内的织布机上制作苗族织锦。 贾会连是柳州市级非遗项目(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伊园带动发展的绣娘之一,农闲时节在家里制作苗族织锦,李伊园负责提供原料和成品销售,平均每月可为贾会连增加收入1500余元。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4/5 6月14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古都村,两名苗族绣娘在自家屋内的织布机上制作苗族织锦。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5/5 6月14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芦笙制作)代表性传承人梁炳光在位于融水县城的梁炳光苗族芦笙制作传承展示馆制作芦笙。 据介绍,78岁的苗族老人梁炳光是当地知名的芦笙制作师傅,从事芦笙制作达60多年。他除了自己制作和修理芦笙外,多年来还先后传艺授徒60多名,遍及10多个乡镇。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6月13日,柳州市级非遗项目(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伊园(右)在自己创办的融水苗锦文化中心内向顾客介绍苗族刺绣产品。
苗族姑娘李伊园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积极创办民族文化企业,培训当地村寨的留守妇女开展苗族刺绣产品制作,目前已带动40多名绣娘实现增收。
近年来,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结合产业脱贫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有效整合各项非遗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先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苗族银饰制作传承基地”“苗族竹编生产性保护基地”等,同时积极申报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取得良好成效,以苗族“非遗”为主的民族文化建设有力助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37项,融水苗族自治县推荐获批的项目名录占15项。
1月5日,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在文庙举行秋季开笔典礼,数十名小学新生身着汉服,先后进行祭孔、行礼、朱砂开智、击鼓明智、启蒙描红等仪式,并集体朗诵《弟子规》
10月20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村乡大树村村民在田间收割再生稻。深秋时节,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万亩再生稻进入丰收季,村民忙着抢收稻谷,确保颗粒归仓。
金秋时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进入收获季节,漫山金色的梯田如层层海浪翻滚,美不胜收。
近日,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马海壮寨,壮族妇女们把收获的红辣椒、玉米等摆放在吊脚楼前进行晾晒,壮寨处处呈现美丽“晒秋图”。
9月4日无人机飞掠广西南宁,镜头下的大地是如此美丽。
8月28日清晨拍摄的广西北海市电建渔港。当日清晨,受台风“帕卡”影响,广西北海市短时间内经历了大风雷雨、乌云朝霞等天气变化。
广西14个地级市和自治区本级共285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所有区县;广西参保人员在31个省份住院费用可直接结算。
盛夏时节,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满目翠绿,从高空俯瞰,梯田和村庄交相辉映,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由于防洪调度等需要,位于红水河上游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境内的龙滩水电站7月25日起开闸泄洪。
7月25日,广西民族博物馆内,“铜鼓王”云雷纹大铜鼓吸引市民驻足观看。据国家鉴定委员会鉴定,该铜鼓是迄今为止世界考古史上发现的最大铜鼓。
7月19日下午,广西柳州,乌云相遇之时,天空仿佛打开了一道“天窗”。
7月13日上午,广西贺州市公安局素质强警交流合作先导组和功模代表团在平顶山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何荣伟的陪同下来到舞钢市公安局学习考察“一警两员保村社”工作。舞钢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中孚,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李为民,局党委委员、副政委袁俊亭,局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苏晓帆及局治安大队、尹集派出所的同志们陪同参加了考察活动。
6月23日,广西农业投资合作项目交流洽谈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张秀隆、广西政协副主席彭钊出席洽谈会,会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光华主持。河南省副省长戴柏华出席会议并致辞。
打榔舞以打“榔”为表现形式,以农耕时代稻作生活为表现内容,以当地民间习俗节日为活动时空,具有古朴典雅,节令时令,休闲娱乐等特点,长期以来深受当地壮族人民所喜爱。天等县举办“千人打榔舞”,旨在深入挖掘天等县流传千年的民间文化艺术,向广大游客展示壮乡打榔文化的独特魅力。
她不顾家人的劝说,十几年前依然辞去安逸的工作;她白手起家,攻坚克难创办了自己的汝瓷研究所;她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华汝瓷研究所所长韩琴。